教学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建设 >

湖工大政字[2007]150号 湖南工业大学组织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07-03-28      发布人:

湖南工业大学组织落实

“教育部 财政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方案

湖工大政字[2007]150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保证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决定组织实施“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按照“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方针,结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要求,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二、建设目的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实现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出版一批教育部质量工程“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中确定的高质量教材;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争创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提高我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建设内容、实施方法与步骤

1. 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质量:校党委书记每学期主持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事宜;校长每学期至少主持召开一次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教学工作座谈会,听取有关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各二级教学单位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门研究教学工作的会议,研究、解决制约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并就教学工作任务的布置、检查和落实情况向校长办公会做专题汇报。

建立教学质量分级管理责任制。校党委书记、校长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全校的教学质量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务处长负责落实和督促检查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质量工作;二级学院(系、部)党、政一把手作为二级学院(系、部)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负责;二级学院(系、部)分管教学的负责人负责本单位承担的教学与教学质量的各项工作;各系、教研室负责人对本系、教研室承担的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负责;教师个人对自己承担的本科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负直接责任。

2. 特色专业建设

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包装为特色的本科高校,与包装行业密切相关的“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艺术设计”、“自动化”等专业现为省级重点专业,同时学校还确立了一批与包装相关的校级重点专业群,为我国包装教育和包装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发挥我校包装类专业的办学优势,进一步凸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将按照“理念科学、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遴选部分基础条件较好、有特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之在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安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特色,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成为学校独具优势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直接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加强人才市场调查和人才需求的预测,采取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建设项目;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估制度,健全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力争在2007~2010年期间,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建设12个校级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建设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3.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我校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30门。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将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办学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用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计划在2007~2010年期间,建设40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4. 教材建设

学校将按照“抓好重点规划、发挥优势和特色、优化选题、优选编者、力出精品”的思路,每年拨出适当的专项资金,根据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国家级(教育部)规划教材、省部级和校级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同时要求精品课程教材的建设向纸质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CAI课件、网络课程、应用特色教材、教辅材料、试题库等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教材的建设。力争在2007~2010年期间,建成一批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优秀教材。同时,要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计划在2007~2010年期间,出版30本反映我校办学特色的校级重点教材、12本省级重点教材,4本列入教育部质量工程“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

5.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学校现有2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我校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使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7~2010年,学校将遴选8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重点建设,力争新建成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以企事业单位为平台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促进学生就业。在此基础上,力争其中46个校外实践基地建成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6.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点建设

为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将启动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试点的建设。2007~2010年,学校将以课题资助的形式,每年资助100项课题,由教师、学生、实验室共同拟定研究课题,在导师指导下,组成研究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学校将每年启动10个创新性实验点的建设。

7.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

为鼓励院、系、专业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推进教学理念、管理机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创新试点作用,学校将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学校将在中山包装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2007~2010年,每年建设1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和2010年各建设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建设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为推动大学生参与校外学习、创新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潜能,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将择优支持大学生电子竞赛、足球机器人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动漫设计比赛、力学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项目。

8. 教学团队建设

2007年开始,经过3~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力争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高度责任感、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发挥示范作用的教学骨干队伍,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规定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要为本科生上课,切实保证大批优秀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开展“教学之星”、“教学新秀”、“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评选活动,奖励长期从事本科教学、思想品德好、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主讲教师;加大教学名师培养力度,从“教学之星”中推荐一批政治坚定、治学严谨、学风端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长期承担本科基础课教学任务,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备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优秀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评选;围绕学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一批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2007~2010年期间,计划建设20个校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力争建设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每年评选4名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为我校教学名师,在此基础上,力争评选出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9. 双语课程建设

我校于2003年启动了29门双语课程建设,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培养了一批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学校将继续巩固现有双语课程的建设成果,不断探索双语课程建设、管理经验,组建由高水平的教授、博士、副教授、硕士、讲师担任主讲,配备有培养潜力的副教授和讲师辅助讲授的双语教学教师梯队;选用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研发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引进外语水平高的专业课教师;积极培养双语教学教师,探索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教学模式。2007~2010期间,立项建设40门校级双语课程,争取立项建设4门省级双语课程。

10. 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定期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手段和方法,健全校、院(系、部)、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和学生信息员制度,坚持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加强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常规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及时采集我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定期向教育部上报。

四、经费概算

按照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建设经费由财政部专项支持,各地方、各部门在财政部重点支持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针对“质量工程”建设的各项目,我校将拨出专款启动相应的校级建设项目。2007~2010年,学校将投入1000万元(其中886万元用于项目启动经费,114万元用于优秀建设项目的追加经费),启动校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重点教材、教学团队、双语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的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争取省财政和国家财政部的专项支持,同时学校将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学校将采取“专款专用、绩效考评、滚动建设”的方针,加强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抓出实效。

2007~2010年,学校将分年度分别启动12个特色专业、40门精品课程、30本重点教材、8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0个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点、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个教学团队、40门双语课程的建设,每年评选4名校级教学名师。拟投入项目建设经费如下(万元,不含硬件建设费用):

建设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

1

特色专业

20

32

40

28

120

2

精品课程

40

60

30

20

150

3

教材建设

20

16

12

12

60

4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

20

28

20

80

5

研究性学习项目

10

10

10

10

40

6

创新性实验点

30

30

30

30

120

7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4

8

12

12

36

8

教学团队建设

20

30

36

20

106

9

双语课程建设

40

60

30

20

150

10

教学名师

6

6

6

6

24

11

优秀建设项目追加经费

30

30

30

24

114

经费小计

232

302

264

202

1000

注:项目建设经费计算方法:

(1) 特色专业:4万元//年,分3年建设,共12万元/个;

(2) 精品课程:2万元//年,分2年建设,共4万元/门;

(3) 材:2万元/本,其中1万元/本作为“以奖代补”费用;

(4)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万元//年,分3年建设,共12万元/个;

(5) 研究性学习项目:0.1万元//年;

(6) 创新性实验点:3万元//年;

(7)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万元//年,分3年建设,共12万元/个;

(8) 教学团队:2万元//年,分3年建设,共6万元/个;

(9) 双语语程:2万元//年,分2年建设,共4万元/门;

(10) 教学名师:每位校级教学名师奖励1.5万元;

(11) 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大学生竞赛活动等项目经费将专项列支。

五、预期成果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预计到2010年,我校将取得如下建设成果:

1. 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校级特色专业12个;

2. 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40门;

3. 教育部质量工程“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规划教材4本、省级重点教材12本、校级重点教材30本;

4.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5. 资助400项“研究性学习项目”,全校大学生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6. 国家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点4个、省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点12个、校级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点40个;

7.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地2个、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

8.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校级教学团队20个;

9. 省级双语课程4门、校级双语课程40门;

10.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16人;

1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定期评估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定期向教育部上报我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汇总表如下:

建设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1

特色专业

1

1

5

1

3

1

1

2

1

2

2

4

12

2

精品课程

1

2

20

3

10

1

3

5

4

5

2

12

40

3

教材建设

1

3

10

1

3

8

1

3

6

1

3

6

4

12

30

4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3

2

1

1

2

1

1

1

2

8

5

研究性学习项目

100

100

100

100

400

6

创新性实验点

1

3

10

1

3

10

1

3

10

1

3

10

4

12

40

7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

1

1

1

1

1

1

1

2

4

8

教学团队建设

1

10

1

5

1

1

3

1

2

1

4

20

9

双语课程建设

1

20

1

10

1

5

1

5

4

40

10

教学名师

1

4

4

1

1

4

4

1

2

16

湖南工业大学

00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教务处(jwc.hut.edu.cn) @2022 Copyright by HUT and All Rights Reserved
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88号湖南工业大学崇德楼129室 邮政编码:412007